教学科研

心理学院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重要科研成果

分享

近日,心理学院副研究员李瑾和副研究员曹丹团队,携手瑞士苏黎世大学约翰内斯·萨尔廷(Johannes Sarnthein)教授等,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正式发表题为《工作记忆负荷增加时内嗅皮层的关键作用》(Enhanced Role of the Entorhinal Cortex in Adapting to Increased Working Memory Load)的研究文章。论文以首都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第一作者为在读硕士生杨佳怡,李瑾与曹丹为共同通讯作者,郭春彦教授亦参与了本研究。《自然通讯》是国际领先的综合性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15.7。


1751444966954072175.png


该研究采用创新性的颅内脑电(iEEG)记录结合机器学习解码方法,系统探讨了海马体、内嗅皮层与外侧颞叶皮层在不同工作记忆负荷下的相对贡献及协同机制。研究对象为13名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受试者在执行4、6、8字母记忆任务时,三脑区神经活动被同步记录,并对“低到中负荷”(4 vs 6)和“中到高负荷”(6 vs 8)两种条件分别进行二分类解码分析。结果显示:在“低到中负荷”条件下,三脑区解码准确率相当;而在“中到高负荷”条件下,内嗅皮层的解码性能显著超越海马体和外侧颞叶,揭示其在应对较大认知负荷时具备更强的神经适应性。进一步的跨区域解码和基于残差的分析表明,内嗅皮层与其他两区的信息共享最为丰富,其剔除后的残差信号会显著削弱海马体与颞叶的负荷解码能力。此外,仅内嗅皮层的功能连接性变化与记忆负荷显著相关,凸显其在工作记忆网络中的“枢纽”角色。


1751444980987051774.png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71085、3240088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5244049)等项目资助。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对内嗅皮层在动态调节工作记忆负荷中的关键作用的理解,也为未来基于脑区协同调控的认知增强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0681-w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