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2024北京文化论坛“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青年”专业沙龙圆满举办——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注入青春活力

分享

9月20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传承:历史文化与发展道路”平行论坛“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青年”沙龙在首都师范大学热烈举办。来自瑞典、匈牙利、土库曼斯坦及中国香港地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8位青年学者参加沙龙交流分享,中外青年代表齐聚一堂,带来了一场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和跨越民族的对话。

沙龙活动由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联合承办。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缪劲翔致辞,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市委讲师团团长肖峻峰,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陈睿,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大广,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洛忠,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徐翔、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鲁艺等国内外70余位嘉宾参加此次沙龙。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延敏主持沙龙活动。沙龙在独具传统韵味的首都师范大学民乐团精彩表演中拉开序幕,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内容、文化传承以及文明交流互鉴等议题开展对话。

专家解析人才培养新策略,探寻文化传承新路径

缪劲翔代表承办单位在致辞中指出,高校在践行推动新时代青年促进文化传承中的使命,一是要引导青年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践行文化使命,勇担时代重任。二是要推动新型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将提升文化素养和科研实力有机结合,鼓励青年走向基层,服务人民。三是高校应将文化思想融入教育全过程,推进文化教育和建设,抓好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引导青年自觉肩负文化使命,实现人生价值。缪劲翔最后特别强调,学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为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青年学者共议文化交流,探索文化传承之道

沙龙上半场,来自土库曼斯坦并任教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若贺曼(БАЙРАМДУРДЫЕВ РАХМАН)分享了对中国发展的深刻见解,向现场外国留学生传授适应中国学习和生活的方法。他表示,14年的时光,他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中国见证了他的成长,这种双向奔赴是两国友谊的生动体现。他赞扬道,中国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以及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面作出的努力。作为中亚与中国合作的见证者和受益者,若贺曼还表示,愿意继续在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发挥桥梁作用,传播中国先进技术和文化,做好中亚关系的建设者和传播者,为“一带一路”倡议贡献力量。

来自瑞典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留学生安利永(Elliot Frennstedt)向大家分享了他喜欢红色文化的原因以及他打卡过的革命圣地。他讲道,中国和瑞典在历史背景和发展道路上存在差异,但两国在文化和价值观上有许多共性,例如瑞典的开放包容与中国的“天下为公”理念相契合。他表示,两国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欣赏,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瑞典的宜家家居和中国小学教材中瑞典作家作品,展现了中瑞两国文化的友好交流;乒乓球赛事是中瑞交流的桥梁,瑞典运动员“小莫”和“老瓦”为中国球迷熟知,拉近了两国民心的距离,中瑞两国民心相通是两国关系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首都师范大学李雪妍同学分享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理论品格的理解。她分享时表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与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既有思想理论层面的认识论,也有实践层面的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规律性认识,也有微观层面的实践路径。她还说,作为青年学生理论社团的一员,坚持宣讲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新篇,努力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者、宣传者和践行者。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纪翔从专业的角度阐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深入探讨“第二个结合”对青年的重要意义。他表示,“第二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对第一个结合的重要补充;第二个结合不仅是理论上的创新,也为青年提供了思想解放的机会,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强了对民族文化根脉的认同,也更加自信自立;青年应实践“第二个结合”,在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文化自信与社会进步。

沙龙下半场,来自匈牙利的首都师范大学留学生胡灵月(Varga Bonita)分享了她自2011年起在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学习中文的经历,以及代表学校致信习近平主席、收到习近平主席亲切回信,坚定她留学中国的信念和决心。她还分享了汉语言文化中的“生活味”和“烟火气”、儒家思想中的智慧,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为全球文明交流注入新动力,推动中匈友谊进一步发展,并希望自己成为中匈文化交流的桥梁,以青春热情书写中匈友谊的美丽篇章。

来自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安大伟博士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分享了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他讲道,历史研究是社会科学的基础,有助于理解现代中国及其未来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必须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焕发的勃勃生机部分进行拓展、深化和创新。他还分享了儒家文化、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天人合一”思想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连续性、创新性、和平性特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中轴线申遗成功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从传统研究中汲取工作经验、精于历史考据,建构自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的深入思考。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香港智库“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创始人何建宗博士强调,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用独特,在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方面大有可为。“一国两制青年论坛”是香港唯一由内地和香港学者创建的智库,主要通过英语平台“Friday Culture”和“YouTube”频道推广内地及香港文化,并通过英语短评和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会议回应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极大提升了国际传播效能,为我国改革发展营造了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他还强调,当好文化传播的桥梁是新时代广大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与现场观众分享了智库建设和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经验。

来自清华大学的青年学者王强指出,文化主体性于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发展,需要从纵横两个维度去理解:纵向维度的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文化自觉是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文化自信是基于认识文化的形成过程、基本历史、基本结构并形成文化自豪感,文化自强则是发挥文化精神力量,使之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横向维度的文化主体性是抵抗文化同质化和文化侵蚀、保持并发展自身文化特质的力量,并通过与不同文化对比与交流,理解中国文化主体性。

沙龙策划创意纷呈,嘉宾学子齐声称赞

嘉宾观点鲜明,深入浅出,获得掌声阵阵,引起现场嘉宾和观众热烈反响。黄延敏在点评小结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正成为国家走向世界的灿烂名片,我们新时代青年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及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好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不仅要共同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以及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中国。


(微信-宣讲家网 2024年9月23日)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MzNzEzMg==&mid=2652895253&idx=1&sn=1ec4751773ac6b26fb96c9d102f8b54e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