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院博士后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亚洲考古研究》发表科研成果

分享

3月8日,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亚洲考古研究》(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 A&HCI收录)在线发表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题为《石器技术、文化发展与人群交流:重新审视MIS3阶段华北地区石片石器遗存》(Lithic technology,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interaction: Reevaluation of flake tool assemblages in North China during MIS 3)。


1678680908000079448.jpg

 

石片石器作为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长期流行的一套技术传统,是我国更新世期间古人类文化连续发展的重要证据。深海氧同位素(MIS)3阶段(59.4-27.8 ka)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在华北地区出现、扩散和演化的重要时期,此时华北古人类所使用的石器技术依旧属于石片石器的范畴,这表明石片石器在华北现代人演化历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1678680914324024694.jpg

图1 MIS3阶段华北地区石片石器遗存分布


基于这一学术背景,该研究系统梳理了MIS3阶段华北石片石器遗存的文化性质和年代。研究表明,这一时期华北石片石器人群承袭了更早阶段本地区的技术传统,但在距今4.1-3万年期间,在石片石器遗存中陆续、零星地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因素,包括:装饰品(A、B两类)、赭石、研磨类工具、磨制骨器、端刮器。进一步分析显示,这一文化现象体现了距今4.1-3万年间,石片石器与石叶两大技术体系人群在华北边缘地带发生了少量但却持续不断的文化互动。


1678680921140012683.jpg

图2 (A:MIS3阶段石片石器与石叶遗存分布;B:石片石器遗存中新文化因素出现的年代;C:华北石片石器遗存AMS14C年代概率密度)


最后,本研究结合了遗址的时空分布,以及碳十四年代数据的概率密度,认为:距今4.2-3万期间,由于华北地区石片石器人群和欧亚大陆草原带石叶人群的人口同时增长,导致两大技术体系人群从各自的文化核心地带向边缘地带扩散,最终形成了两大技术体系在东亚北部长达1万年近距离、相对稳定的对峙局面,促使了二者在其边缘地带产生了零星、持续地文化交流和碰撞。

上述研究由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博士后李文成独立完成,该研究由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重大项目(DZ-7)和郑州大学“中华文明根系研究”(XKZDJC202006)资助。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