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环学院博士生在地学顶级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发表研究成果

分享

2月6日,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收录期刊之一、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旗舰刊物《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在线发表我校资环学院博士研究生金书晨等的研究论文《始新世中期较小的印度大陆与亚洲的碰撞》(A Smaller Greater India and a Middle–Early Eocene Collision With Asia)。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是显生宙地球上发生的最重要的造山事件之一,至今仍影响全球气候、生态和生物的多样性。印度和亚洲大陆的碰撞过程引发全球新生代以来海陆和地貌格局的变化,对全球5千万年以来的全球升温过程有突出的贡献,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的时间和方式是探讨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在地球科学界存在争议。

探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离不开对印度板块在碰撞前其大小的讨论,印度大陆至今仍向亚洲大陆之下俯冲,是造成该地区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新生代以来部分印度大陆已经俯冲至亚洲大陆之下,那么俯冲下去和被压缩的部分人们称之为大印度板块(简称大印度,Greater India)(图1)。定量估算大印度的大小是了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时间,印度板块俯冲量、地壳变形挤压量和喜马拉雅造山作用等一系列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关键。但对于大印度的尺寸大小地学界仍存在巨大争议,不同方法确定的大印度尺寸范围从约几百公里至三千公里不等,制约了对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间和方式的研究。

金书晨等在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资助下,对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定日地区中古新世宗浦组海相沉积灰岩开展了构造古地磁学、岩石磁学和岩相学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大印度板块的规模只有约900千米(图1),晚白垩世–始新世期间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并没有与印度板块分离。6,000万年前大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南缘拉萨地块之间仍存在约2000千米的新特提斯洋(图2a),挑战了印度–亚洲大陆在这一时期发生初始碰撞的普遍认识。在6,000–5,000万年期间,印度板块的平均漂移速率为160 ± 28 mm/a,意味着大印度的北部边缘(例如:定日、江孜、岗巴和赞斯卡地区)在约5,000万年时近乎同时与亚洲大陆南缘发生碰撞,随后准同步关闭赤道地区曾经存在的新特提斯洋(图2b)。该成果为确定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时间和性质提供了关键约束,并为研究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古地理和亚洲板块构造研究提供了新的起点。


1675840607092055726.jpg

图1 约6,000万年时大印度板块所处位置(黄色,虚线为现在的方位)和大小


1675840621614078382.jpg

图2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的古地理重建,KLA:克钦斯坦–拉达克弧


本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印度–亚洲碰撞过程拉萨地块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的运动学研究》(91855216)和北京市教委科技一般项目《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的古地磁制约》(KM202210028012)研究计划联合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 org/10.1029/2022GL101372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