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野下的艺术阐释学建构:理论、方法与实践”高端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4月11日至13日,由我校艺术学部及艺术与美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与阐释学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微时代’文艺批评研究”课题组共同主办的“多元视野下的艺术阐释学建构:理论、方法与实践”高端学术论坛在我校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力耕,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与科研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交流。开幕式由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栗睿主持。
马力耕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举办本次论坛,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求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艺术理论研究、促进艺术创作与接受、提升艺术教育效果,尤其是对于推进阐释学理论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张政文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重构了艺术创作生态。艺术阐释学研究亟待建立跨学科方法论,向多元跨学科实践领域迈进。本次论坛的主题体现了时代的需求和学术前沿的探索,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
我校艺术学部主任、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王德胜在致辞中指出,艺术的动态性和阐释活动的多维开放,从强化理论多元性及跨文化阐释与民族记忆的辩证统一、促进艺术阐释方法的深度融合、重构艺术的时空与意义生成维度、实现艺术阐释的民主化和开放化等方面,为艺术阐释学提供了理论构建的可能性。
张江在主旨报告中提出,艺术阐释学应考虑诸多元问题研究,核心是艺术阐释之“真”的认证。艺术理解如果只是私人体验与感受,艺术阐释如何被信和传播并建构艺术史?艺术阐释之“真”如何实现和检验?他希望艺术学和阐释学的专家共同努力,在艺术阐释学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有所创造。
本次论坛设置多个研讨专题。与会学者从阐释主体重构、技术赋能、文化批判等多个维度,围绕艺术阐释学理论范式建构、人工智能创作的人机协同、跨媒介艺术生产的阐释前景以及传统艺术的现代化阐释、当代艺术面临的全球文化生态挑战等问题,展开了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的双向对话,体现了立足本土话语体系构建、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回应技术变革与时代命题的前沿性学术姿态。
本次论坛在促进艺术研究跨学科对话的同时,突显了艺术阐释学建构的理论前景,为丰富和深化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视野,也为我校艺术学科建设确立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