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发展观察评价现场观摩与案例研讨会在附属幼儿园召开
6月6日,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召开幼儿语言发展观察评价现场观摩与案例研讨会。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院长高新民、副院长石英德,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所人员,以及北京市9个区项目实验园、乌兰察布市幼儿园的园长、老师参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博士孙蔷蔷、北京教育学院教师薛飞、《中国教育报》记者田玉莅临指导,活动由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所程旭主持。
与会教师走进自主游戏现场,观察幼儿在情境中的语言表现:大班幼儿合作改造小车时的分工对话、滑坡游戏中对材料特性的讨论、西游记表演游戏的角色语言演绎……直观感受游戏情境中幼儿语言从表达意愿到复杂交流的动态发展过程。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执行园长刘靖分享园所推进《幼儿语言发展观察评价指引》的实践;程旭介绍了《幼儿语言发展观察评价指引》研制的背景和过程。随后,来自首都师大附属幼儿园与西城区实验幼儿园的五位教师聚焦语言发展,分享典型案例。
田玉肯定项目组研发的观察评估工具价值,指出其实现三大突破:评价理念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评估工具本土化、精准化,贴合本土教育实践需求;评价实施体现专业性与创造性,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观察支架。
薛飞强调,自主游戏中各领域发展相互融合,教师需建立幼儿语言发展识别框架,通过观察捕捉语言发展的典型表现,如提问的开放性、词汇使用的丰富度等,进而有针对性地促进高阶语言表达。
孙蔷蔷指出,评估框架需兼具科学性与情境性,建议教师:以持续观察为基础,避免孤立评价;结合幼儿生活经验构建语言指标,让“心中有目标”落地为“眼中有孩子”的教育实践;将评估工具转化为支持工具,通过游戏后的师幼讨论、情境再现等方式,推动语言经验的迁移与深化。
石英德在总结中强调,幼儿语言发展需明确“培养什么人”的目标导向,全面把握倾听、表达、交流等维度的发展特征,通过系统整合形成整体性评价。他建议,教师在游戏中应作为“积极的旁观者”,既尊重幼儿自主表达,又通过有效提问(如“为什么这样设计小船?”)、情境创设(如限定材料的挑战性任务)引导语言与思维的深度互动。
此次研讨会通过“观摩+案例+研讨”的立体交流,展现游戏作为语言发展“活教材”的独特价值。首都师大附属幼儿园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依托专家引领,深化《幼儿语言发展观察评价指引》的实践应用,与幼教同行共同探索“在游戏中观察、在观察中支持”的幼儿语言发展新路径,让每一次对话都成为成长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