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构建实践“一核三维”高师美育育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作为社会主义大学,必须铸魂育人,深入推进“五育并举”,大力发挥美育在学生文化素质养成中的关键作用,构建人才培养新格局。
“一核三维”的内涵
本案例以主动适应新时代教师教育人才综合素质培养需求、积极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多样(元)拓展学校美育路径为立足点,以“做实教学基础,拓宽实践渠道,多点多层多向展开”为美育育人体系建构的核心理念,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学生全面素质提升需要、教师教育人才素质养成需要和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相结合需要的育人实践维度,克服学校美育的知识化误区,将素质全面、情趣高尚、能力综合的育人目标深度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通过规划顶层设计、建设优质课程、搭建训练平台、拓展实践渠道,全要素、全方位发挥美育育人的过程性作用,构建起工作体系化、教学集约化、实践多样化、平台机制化为结构特征,美育教学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美育实践与文化传承相融合、美育普及与能力发展相结合为内涵特点的特色化高师美育育人体系,直接参与美育教学及实践训练的学生五万多人次,凸显了以美育德、以美育心、以美铸魂的育人成效。
本案例针对美育课程建设解决的问题有三:符合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的美育育人机制构建;教学与实践共生互补的美育育人合力的内生化与可持续化;借助当代信息技术,实现跨专业共享优质美育资源,多维拓展师范特色鲜明的美育育人路径。
具体举措
以核心理念为主导、“三个面向”为根本、体现实效为追求、课程建构为目标,构建学校美育组织模式,实现美育育人方法的可操作性与可持续化。
1.科学定位美育育人目标,制度化确立高师院校美育育人机制。瞄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需求,聚焦“文心”即学生人文与审美素质综合养成,把美育工作纳入学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方案,通过《关于师范生艺术普及与实践的实施方案》《首都师范大学“十三五”时期美育工作发展规划》等制度建设,在构建“两通道、两结合、两促进、两服务”美育育人机制基础上,形成“有学科依托、有特色平台、有大师精品、有服务贡献”的“四有”美育育人体系。
2.强化合作,突出综合,打造美育育人协同组织模式。以顶层设计为前提、全面规划为保障,以校内多部门、校外多途径合作形式,规划美育教学(学分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配置等),搭建美育训练平台(学生艺术社团、美育征文、美育大讲堂等),拓展美育实践渠道(“美焕文心”艺术季、中小学美育志愿服务等),实现美育资源全面综合、美育力量充分协同。
3.以教学为抓手,在资源整合中不断优化美育课程教学。针对美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课程碎片化、课堂小众化、手段陈旧化等问题,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集中建设体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特点。
完善美育课程体系。瞄准凸显“深刻领悟美育、善于实施美育”的师范生素养提升目标,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师范生选修美育课程的学分要求,集中建设优质美育课程群。根据师范生的特点和需要,设置了有别于专业艺术教育,同时涵盖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文学等不同类型的全校美育通识课,还集中建设了《走进舞蹈艺术》《中国音乐史》《走进中国戏曲》《新诗十二名家》等10多门具有教师教育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美育慕课。五年来,美育慕课已有超过1万人次学生选修,成为全校每学期选课人数最多的课程。为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美育理论和相关文学艺术知识,获得基本的审美训练,更好地满足基础教育领域普及推广美育工作的需要,中心在国内高校中首次创办美育本科辅修专业,为不同专业学生提供了主修专业之外又一条学习发展之路。
建设优质美育线上课程。中心始终秉持通识教育的理念,根据师范生的特点和需求,将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设置了有别于专业艺术教育的美育课程体系,积极构建多维互动的美育教学体系,针对美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课程碎片化、课堂小众化、手段陈旧化等问题,积极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开设全校美育通识课。经过五年来的课程建设,美育慕课已有超过1万人次学生选修,成为全校每学期选课人数最多的课程。2020年、2021年,中心根据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需要,建成60多讲“美育云课堂”及一批“美育微课系列”课程,线上学习的学生达45113人次。
强化师范生艺术教育。出台了《学校关于师范生艺术普及与实践的实施方案》,将艺术实践纳入本科师范生学分体系,完善校院系两级艺术实践形式、学分认定管理和配套措施。非艺术类师范生须通过参与校院艺术类社团和艺术活动、进行艺术体验与实践并获得2学分;鼓励每位师范生加入艺术社团,为社团配备指导教师;定期举办艺术会演、展览、表演等,展示未来教师的风采。同时,中心邀请国内知名艺术家、学者举办二十多期高层次“美育大讲堂”,在拓展强化师范生艺术教育的基础上,丰富了学校美育内容,为美育教学增添了亮色。
4.整合优质资源,创新美育教材建设。整合校内优势学科专业资源,联合校外美育研究与艺术机构、团体及高水平专家队伍,组建美育专家委员会,围绕美育领域的重点及现实问题,合作开展学术研究。主动承担责任,编纂适用于高校美育的课程教材,《美育经典导读》一经出版,便被数十所高校使用。以推动美育成果转化为重点,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并重,承担教育部北京市或社会委托项目,加强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每年发布北京市基础教育美育白皮书,分类开展美育调研,服务政府决策咨询,成为核心智库。编纂适用于高校美育的课程教材,关注国内美育与美学前沿问题。
成效与创新
(一)彰显育人价值,突出文化传承,体现理念创新。突出审美素质养成在新时代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深度发掘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价值,深化“做实教学基础,拓宽实践渠道,多点多层多向充分展开”的美育育人体系建构理念,在美育成果的教学转化、美育实践的全要素综合中,彰显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突显新时代美育育人的价值内核。
(二)立足学科优势,强化协同机制,体现方法创新。瞄准未来教师能力与综合素质发展需要,以“文、理、艺、教”跨专业组织模式及多元实践路径,有机融合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与学科教育,构建一体组织、多方参与的美育育人协同机制,适应“素质全面、情趣高尚、能力综合”的新时代优秀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要求。
(三)促进科教融合,深化实践应用,体现效果创新。“多样化美育科研+优质化美育教学+丰富化美育实践+精品化美育成果”的综合性美育体系建设,实现了科研深化教学、教学反哺科研、精品凸显质量的美育育人成效。学生能否真正走进美的世界,体验美的课堂,感受美的实践,是美育的重要环节,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遵循美育规律,根据专业特色,构建完善科学、合理、多元、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做到“景与人相遇”,“课与人相融”。
以下为选修同学对中心美育课程进行的评价与反馈:
上了这两天的课,感觉美育辅修的课程和我的专业汉语言文学非常契合。第一天上西方美育思想史的老师是文学院的老师,课程内容和本专业的外国文学史课程有很多可以相互补充的地方;中国美育思想史的老师虽然是哲学系的老师,但讲授的内容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史课程中的先秦部分也有很多是互通的,能让我对先秦礼制了解更多。周日晚上的美育导论课程更深入具体地介绍了美育作为一个学科的起源与发展,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美育的历史。总之我对未来的辅修专业课很期待,谢谢老师们的讲授。(文学院 徐同学)
我的专业是美术学师范,当时选择美育辅修是因为我本身的专业很贴近。这两天上的是中西方美育思想史和美育导论,因为美术教育就是美育的一部分,和我的专业相关性还是很大的,有部分知识也是我中外美术史需要学习的。像西方美育思想史要讲到的中世纪圣像破坏运动、壁画、雕塑等都与我的专业联系密切,对我学习外美史也是很有用,我可以从中找到很多我感兴趣的课题。中国美育思想史我个人感觉目前来说和文学方面更贴近。三门课都是理论性课程,需要多阅读书籍,查阅资料。这两门课包含的类别,讲到的知识面很广泛,涉及面很广,我看到后面安排的课程也很丰富,包括戏剧、音乐、影视等等,课程的多样化更能提高兴趣,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意识。(美术学院 霍同学)
美育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寻找美、发现美、享受美。作为文学院的学生,美育和文学的学习相得益彰,这种能力甚至可以成为我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指引我去以一种更正确的视角看待和剖析文学作品,十分有助于我的专业素养的培养。(文学院 周同学)
(美育研究中心供稿)